單一 SoC 和多晶粒系統的靜電放電(ESD)防護設計

您知道嗎?30% 以上的半導體故障是由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造成的。ESD 協會將靜電放電(ESD)定義為「高壓靜電場引發的靜電電荷快速、自發性轉移」,並會干擾電子系統的正常運行,從而造成設備故障。由靜電放電引起的損壞範圍涵蓋漏電(leakage)、短路、連接點斷裂、金屬化(metallization)熔毀、閘極氧化層破裂(gate oxide rupture)和金屬電阻器(resistor-metal)介面劣化等。由 ESD 引起晶片故障的實際範例可能包括智慧型手機產生電擊、健身追蹤器螢幕閃爍,或是自動緊急煞車系統故障。

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 ESD 漏洞,半導體公司會將防護元件或電路整合至晶片中。基本上,這些元件透過建立低電阻率放電電流路徑(low-resistivity discharge current paths),防止內部電路和防護元件本身在 ESD 情況下產生損壞。雖然在正確實作時防護元件可以產生效果,但是在最新製程節點上設計可抵抗 ESD的晶片,挑戰性日益增加。事實上,工程師將數十億個電路封裝至密集的單一系統單晶片 (systems-on-chip, SoCs),剩餘可供ESD保護元件使用的區域有限,且必須謹慎佈局並經過驗證。此外,多晶粒(multi-die)系統透過處理器、記憶體和互連(interconnection)之間熱(thermal)與電氣的繁複交互作用,將導致大量新的 ESD漏洞。

請繼續閱讀本文,了解 ESD不斷演變的挑戰如何促使半導體公司,使用新一代全晶片設計工具來增強傳統靜態檢查,快速分析晶片並模擬數百萬個 ESD 瞬態突波(transient ESD surge)。

設計具備 ESD 防護功能的晶片

在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 IC) 中,ESD 事件通常會產生 0.1-10 安培的電流,並消耗10-100 瓦特的能量。最大程度減少或防止靜電放電影響的第一步,正是設計具有 ESD防護功能的產品和組件。

表面或體積電阻大於或等於 1.0 x 1011 Ω的絕緣材料(insulative material),有助於防止和限制電子流動。同樣地,消散材料(dissipative material)在絕緣材料與導電材料之間提供電阻。根據 ESD 協會所規定,這些消散材料的表面電阻應大於或等於 1.0 x 104 Ω,但小於 1.0 x 1011 Ω,或者其體積電阻應大於或等於 1.0 x 104  Ω,但小於 1.0 x 1011 Ω。

除了絕緣材料和消散材料之外,ESD 晶載(on-chip)防護結構透過提供通往接地匯流排(bus)/電源導軌(rail)的安全 ESD 放電路徑,在屏蔽核心電路輸入、輸出和電源引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透明 (transparent)」防護結構一般會在系統正常作業期間維持停用狀態。當 ESD 事件發生時,防護電路會將引腳箝位(clamp)降至低電壓,並在釋放過量電流後關閉。

從 ESD 防護二極體到矽控(Silicon-Controlled)整流器

用於建立防護箝位的三大主要元件

  • 二極體(diodes):二極體結構簡單,符合 ESD 低電壓應用的需求。出現順向偏壓(forward bias)時,二極體可視為最有效的防護元件之一,具有低導通電壓(turn-on voltage)和低導通電阻(on-resistance),能夠處理 ESD 強電流。反之,二極體在反向偏壓的情況下,會展示高導通電壓、高導通電阻,以及低電流處理能力。
  • 接地閘極 N 通道MOSFET (Grounded-gate n-channel MOSFET, GGNMOS):通常用來保護基於 CMOS 的設計。雖然 GGNMOS 與傳統 MOS 在結構和工作原理方面相似,但是佈局技術有所不同,可以最大限度提升 ESD 效能。GGNMOS 元件可以在主動模式或突返(snapback)模式下作業,而後者模式被視為最常見、最有效的模式。
  • 矽控整流器:矽控整流器 (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 SCR) 因為其雙極傳導機制,經常被稱為最高效率與最穩健的 ESD 防護元件。雖然 SCR 容易出現「閂鎖效應(latch up)」,即在 ESD 事件結束後仍傳導電流,但是使用優化的晶片設計可以有效緩解這個缺點。

驗證晶片對ESD 瞬態突波的耐受度

半導體公司利用人體放電模型 (human body model, HBM)、元件充電模型 (Charged Device Model, CDM) 等各種元件層級標準,來驗證晶片對ESD 瞬態突波的耐受度。如 ESD 協會所定義,HBM 代表從站立的人體模型指尖傳遞到元件的靜電。HBM 一般由 100 pF 電容(capacitor)建模,透過高壓電源經由高歐姆(Ω)電阻器(一般為百萬歐姆megohm級別)充電,並接續透過開關元件和 1.5 kW (1,500 Ω)串聯電阻器放電。標準的 HBM 波形包括 2 到 10 奈秒(ns)的上升時間、0.67 安培/千伏安(amps/kilovolts)的尖峰電流,以及200 奈秒間距(width)的雙指數衰減。

當充電元件接觸接地物體時,就會發生 CDM 事件。具體而言,元件為電荷源,會透過接地物體放電。CDM 測試程序包含將元件佈局在場效電板(field plate)上,引線(lead)朝上,接著讓元件進行充電和放電。所有引腳都會進行同樣處理,即在正負電荷充電後放電。CDM 事件是現代電路中造成 ESD 故障的主要原因。雖然持續放電時間通常小於一奈秒,但是尖峰電流可以達到數十安培,造成電壓驟降和介電崩潰(dielectric breakdown)。

全方位全晶片 ESD 分析

半導體公司發現定期執行 CDM 測試並獲得一致結果的難度日益增加。由於 CDM 會直接受到環境影響,因此需要精確晶片和封裝基板(substrate)數據,來精準定義模擬變量。獲得這種資料並進行模擬比以往更具挑戰性,因為密集單一 SoC 通常包括數十億個電路,同時全新多晶粒系統在單一封裝的晶片之間,會引發熱與電氣繁複的交互作用。

事實上,ESD 故障可能會發生在金屬互連、ESD 元件本身,以及要防護的核心元件上。雖然金屬互連是 ESD 放電路徑的重要元素,但通常會透過手動方式、或是採用工具來進行評估;這些工具並非設計用在大型繁複晶片或在多晶粒系統上獨立模擬 CDM 電流。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半導體公司利用 ESD 全晶片工具來驗證 金屬互連、ESD 元件本身,以及核心元件在發生HBM 和 CDM 事件時的相互關連性。

ESD 全晶片工具可以突顯出有風險的設計、精準定位易受影響的元件,以及自動產出電流密度違規和高電阻路徑的報告,並執行全晶片和封裝的瞬態模擬,分析所有互連、防護元件和電感器(inductor)、電感(inductance)與電容器等元件。此外,還可以同時執行電路佈局驗證 (layout versus schematic, LVS) 前、後的無暇佈局(clean layout)分析,以快速識別與修正潛在問題。最後,分層除錯(hierarchical debugging)可以同時以宏觀和微觀層面檢視晶片設計,來提供關於ESD 漏洞的精細洞察(insight)。

結論

由於超過三分之一的半導體故障是 ESD 事件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大幅度減少ESD 漏洞。有鑑於此,晶片設計人員正在將防護元件和電路整合至晶片中,來建立低電阻率放電電流路徑。雖然防護元件在正確實作時是有效的,但是當工程師將數十億個電路封裝至密集的 SoC並建立多晶粒系統時,將會產生新漏洞,使得在先進製程節點上設計具有ESD防護功能的晶片更具挑戰性。為了精準驗證 HBM 和 CDM 事件的互連、ESD 元件和核心元件,半導體公司轉而使用專為 ESD 設計的工具,從而在執行全晶片瞬態模擬和封裝的同時,全面分析所有相互關連性與元件。